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是一种在儿童发育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在儿童的发病率高达3%-7%,且男童发病率明显高于女童。它的核心表现包括: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这些症状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还可能对他们的情感、认知功能、社交等多方面造成损害。
ADHD常见误区
1
误区1:多动症不是一种病
许多家长觉得孩子就是调皮、精力旺盛,甚至是聪明的表现,怎么可能是病呢。其实,多动症在医学上称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儿童期最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之一,主要表现为与发育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活动过度、行为和情绪冲动,常伴学习困难、人际关系不良等功能损害。
2
误区2:孩子安静就一定不是多动症
很多人对于多动症都有个共同的误解,认为多动症就是好动、小动作多、坐不住等,其实部分多动症的孩子并不“多动”。多动症可分为三种类型。
类型一注意缺陷为主型:平时很安静,没有多动症状,而是以注意力不集中为主要表现,例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写错或漏做题目、丢三落四、做事容易分心且没有条理性、跟他讲话时也是似听非听等,这种情况常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类型二多动-冲动为主型:更突出的表现是多动或者冲动,具体表现为:经常坐不住、小动作多、在不适当的场合到处跑或爬、经常打断别人的谈话或游戏、不能轮流等待自己的顺序、情绪和行为失控等。
类型三混合型:即上述两种表现均有。
3
误区3:多动症不用管,等孩子长大了就好了
多动症虽起病于儿童期,但50.9%可持续至成人期。有研究显示,成人多动症患病率为2.58%到6.76%。
成人期多动症的症状包括:
很难集中注意力;
计划、组织安排工作、学习和家务困难;
没有时间观念,不能按时完成工作或其他任务;多任务处理有困难;
经常坐立不安;
无法控制冲动;
面对挫折和压力时,难以承受,常常逃避等。
成人多动症具有更为广泛的功能损害,包括学业困难、工作业绩不佳或频繁更换工作,导致较低的职业成就或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暴力、婚姻不和谐或婚姻破裂、危险驾驶、物质滥用、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等。
4
误区4:多动症无法痊愈,那就不需要治疗了
目前多动症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行为干预、心理治疗、家长培训及学校干预等。
多动症目前病因尚不明确,主要与遗传、脑结构的改变、神经生化异常及环境因素等有关,作为一种慢性病,虽不能治愈,但早期的发现和科学的治疗,是有希望控制和改善疾病的核心症状的,同时,通过治疗还能让多动症患儿提升学习、社交、行为等多方面的技能。
ADHD的主要症状
1. 注意力不能集中,容易分心,对某个事情不能够很好地排除其他干扰,容易走神。
2. 过分活跃,做事情急,难以保持安静。肢体动作和言语都比较多,喜欢打断他人说话。
3. 做事冲动鲁莽,考虑事情简单,情绪容易激动,容易发火,甚至有不计后果的冲动行为。
这些症状可能在不同孩子身上表现程度不同,但通常会对孩子的学业、社交以及与亲子关系产生较大影响。
如果怀疑孩子患有ADHD,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评估和治疗。
5
误区5:女孩一般不会得多动症
似乎普遍存在一种观念,即天生顽皮、好动的男孩子们更容易有多动症的。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数据,多动症在男性儿童中的发病率确实要高于女性。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女孩子就完全不会出现这种状况。
实际上,女孩的多动症状往往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表现出来,也来得相对较晚一些。她们的行为可能不会像男孩那样冲动和明显,表现更为“含蓄”。因此,她们的状况往往不易被老师或家长察觉。
跟男孩相比,有多动症的女孩在具体表现上可能有这些特点:
注意力上
上课学习时不专心,很容易走神,特别容易分心,学习困难;
活动上
上课时很多小动作,如咬指甲、玩头发、撕书本、乱写乱画,不合群等;
情绪上
情绪不稳定,冲动任性,无故叫喊,没有耐心等;
日常生活上
常发呆恍惚、动作迟缓、心不在焉、节奏缓慢、无精打采,很难完成需要组织、统筹、计划、持续关注的任务。
所以,女生并不是不会得多动症,多数情况下,她们的异常行为不那么明显,容易被忽视罢了。
6
误区6:“多动”“注意力缺陷障碍”就等于多动症
多动、调皮不等于多动症,注意力不集中也不等于多动症。
身体健康的孩子总是精力旺盛的,喜欢攀爬、跳跃,对一切充满好奇,这是孩子们的天性。有些孩子的活动水平似乎天生就比别人高出一截。关于注意力的问题,它与孩子的年龄、性格和兴趣紧密相关。
例如,一个五到六岁的孩子通常只能保持大约五分钟的专注,而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可能能持续专注大约三十分钟。而大多数课堂时长都在四十五分钟以上,孩子们很难在整个课程中保持完全的专注。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顽皮、旺盛的精力和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误认为是多动症的症状。是否真的患有多动症,需要通过专业医生使用科学的方法来评估和诊断。家长和教育者应该理解孩子的正常发展规律,并在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帮助。
7
误区7:做测试、填量表就确定孩子有/没有多动症
首先,评估确诊多动症,要在经过观察、交谈、检查、心理评估等专业、细致、多维度的背景下开展的,也需要靠专业的儿童心理专科医生用足够长的时间,从孩子的语言、行为、能力、作业、家庭情况等来综合评估,甚至还会做一些必要的检查。所以,无论是哪种量表和测试,也只是其中一环而已。
其次,因为儿童的特殊性,测试和量表几乎都是靠家长来填写,而这些家长几乎都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比如明明两个孩子调皮好动的程度差不多,但一个细腻敏感的妈妈和一个大大咧咧的妈妈,填出来的量表可能差距甚大。所以光靠量表来断定孩子有或者没有多动症,肯定是不太科学的。
最后,要提醒家长们的是,不要自己乱在网上找测试题、量表就自己给孩子“确诊”。
ADHD的成因
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遗传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生活方式和习惯、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等。有家族成员患有此疾病的人更容易患上ADHD,而家庭和学校环境、饮食和睡眠习惯等也可能对孩子的注意力产生影响。
如何早期识别ADHD
不同年龄阶段ADHD的行为标志
ADHD的核心症状是注意缺陷、多动和冲动。当儿童出现与其发育水平不相适应的注意缺陷、活动过度,同时伴有学习或社交等单一或多个功能损害,则应考虑存在ADHD可能。了解不同年龄阶段ADHD的症状差异性,有助于早期识别ADHD患儿
年龄阶段 | 注意力不集中症状 | 多动症状 | 冲动症状 |
学龄前期 | 容易转移注意力,似听非听 | 过分喧闹和捣乱,无法接受幼儿园教育 | 明显的攻击行为,不好管理 |
学龄前 | 不能完成指定任务,容易转移注意力,不能集中精神 | 烦躁、坐立不安,走来走去,过多的语言 | 自制力差,难以等待按顺序做事情,言语轻率 |
青少年 | 不能完成作业,容易转移注意力 | 主观上有不安宁的感觉 | 自制力差,经常参与危险性活动 |
对有发生ADHD高危因素的婴幼儿进行监测
ADHD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ADHD的发生是在胚胎期和婴儿早期由复杂的遗传易感性与暴露环境多种不利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应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儿童进行监测和早期识别,从年龄及病程上做到早发现、早诊断。重点监测人群包括以下两种。
1.具有遗传易感性的高危儿:
有患ADHD的兄弟姐妹、父母或其他亲属。
2.具有环境易感性的高危儿:
(1)母亲孕期和围生期直接和间接吸烟、饮酒、感染、中毒、营养不良、服药、产前应激,胎儿宫内窘迫、出生时脑损伤、出生窒息、低出生体重等。
(2)铅暴露、双酚A等环境暴露。
(3)长期摄入富含加工肉类、披萨、零食、动物脂肪、氢化脂肪和盐等的西式饮食。
(4)父母关系不良、父母情绪不稳及教育方式不当(如消极、挑剔和严厉)等。
ADHD的治疗与预防
行为治疗
建立规律的生活作息,设定明确的行为规则,并设立奖励机制。通过正面强化和负强化手段,改善孩子的行为模式,增强自我控制能力。
数字疗法
通过训练抑制注意力不集中,最终形成高效用脑的习惯,达到显著提高注意和学习工作效率的效果。经过训练后,这种习惯最终能成为儿童的一种“条件反射”。当大脑再面临挑战时,即便不借助仪器,个体也能够高效处理任务。
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正确使用相关治疗药物,以减轻ADHD的症状。药物治疗应严格遵循剂量和使用方法,并密切观察孩子的反应和副作用。
家庭支持
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理解,避免过度批评和指责。创造和谐稳定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和自信心,从而改善病情。
教育干预
学校和家庭需要紧密合作,为孩子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计划。调整学习环境,减少干扰因素,采用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社交技能训练
教导孩子如何与他人相处、沟通和合作,提升其人际交往能力,改善情绪管理。
定期评估与调整
定期带孩子复查,评估治疗效果,并根据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同时,注意观察药物的副作用,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生活方式调整
鼓励规律的生活习惯,如定时作息、健康饮食和足够的体育活动。这些都有助于控制ADHD症状。
除了治疗,预防同样重要。提倡婚前检查、适龄结婚、自然分娩、孕妇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等,都有助于降低ADHD的风险。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应给予ADHD孩子更多的关爱和理解,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环境。
给家长的温馨建议
面对多动症的孩子,家长可能会感到无助和迷茫。但请记住,你们不是孤军奋战。以下是一些给家长的温馨建议:
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
重要性:ADH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于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至关重要。
行动建议:家长和教师应提高对ADHD的认识,注意孩子的行为和学习表现,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寻求专业评估和诊断。
理解与接纳
重要性:理解ADHD是一种生理状况,而非孩子故意行为不当,有助于家长更加客观和接纳孩子。
行动建议:家长应通过学习和沟通,了解ADHD的特点和挑战,接纳孩子的真实状况。
个性化的家庭训练
重要性:ADHD孩子可能需要特定的训练,如脑波训练和感觉统合训练,来改善症状。
行动建议:家长可以在家中实施这些训练,以便于孩子更频繁、更方便地接受干预。
创造正向的家庭经历
重要性:正向的家庭经历可以增强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行动建议:家长应通过具体的、真诚的夸赞,创造与孩子共同参与的活动,增强家庭的正向互动。
家庭责任的分担
重要性:让孩子承担适当的家庭责任,有助于培养责任感和自理能力。
行动建议:家长可以分配适合孩子能力的家庭任务,如做家务、购物等,让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中。
持续的关爱与支持
重要性:ADHD孩子需要持续的关爱和支持,以帮助他们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行动建议:家长应持续关注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变化,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END】
文字整理:卷卷
图片设计:凡心
欲知更多详情,关注我们
随时掌握芒果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