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技术丨引导式教育在脑瘫儿童中的应用

2025-04-09
图片

前言

引导式教育通过引导员的引导、诱发和教育,采用综合的康复手段,调动脑瘫患儿的自主运动等各方面的潜力,以娱乐性和节律性意向来激发脑瘫患儿的兴趣和参与意识,以此来促进脑瘫患儿各项功能的改善。


什么是引导式教育

PART 01


引导式教育是一套针对有特殊需要人士成长及学习而设计的系统,它综合了教育和康复的目标,为这些特殊需要人士的终身教育及学习生活设定最合适的活动环境,使其获得应付日常所需的技能和建立面对生活挑战的斗志,从而迈向独立生活。

引导式教育致力于个人身心融合,着眼于人与周围环境的联系,通过人和物的互动交流,诱发学员内在的学习欲望,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引导式教育活动框架清晰,以全人理念,通过细心安排的学习程序,使学员在生活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引导式教育在运动方面的作用

PART 02


小儿脑瘫是目前导致儿童残疾的疾病之一,运动障碍是脑瘫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想要更好的改善脑瘫患儿们的运动障碍,进行康复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引导式教育运用于脑性瘫痪患儿的步行训练,是通过患儿对所学动作的意识化,促进脑神经细胞复苏,使运动障碍的肢体功能得以解放和恢复,同时无数信息传入人脑,使大脑与外界建立新的联系,由无知变为有知,逐渐形成功能性的动作与运动。步行功能的先决条件是必须独站,有保持立位平衡和体重的移动能力、立位的保护性动作和骨盆分营运动及正确步态。

图片

引导式教育根据脑性瘫痪患儿的病情及分型特点设置课题,将步行训练分解为6个课题:

  • 各种肢位至独立位的转换训练(如由坐位、跪位至立位的相互转换);

  • 坐位、跪位、立位平衡的促通训练(先固定姿势,然后再活动);

  • 重心的移动,发展行走平衡能;

  • 立位保持性动作的引出(建立自然反动,发展行走平衡能);

  • 立位保持性动作的引出。建立自然反射,在跌倒时保护身体;

  • 骨盆分离动作训练,如立位前后左右摇摆臀部步态校正尖足者退行,膝反张者屈膝行走,负重行走等。

先由引导者喊出指令,然后患儿自喊节拍。开始和结束时应制造一个欢乐轻松的气氛。在每个阶段同一课是反复训练,待患儿预想的运动机能均提高后,再在新的水平制定下阶段课题,使患儿的运动能力提升。


引导式教育在语言方面的作用

PART 03


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我们会针对不同的脑瘫儿童的问题,制定出符合他们生长发育需要的,内容灵活有趣且丰富多彩的个别训练计划。

图片

首先,有别于常规的康复训练,引导式教育的训练计划是贴近生活,促进脑瘫儿童日常学习和生活的,是在脑瘫儿童的诸如穿衣、起床、吃饭等日常生活中指导他们进行认知理解和言语沟通的学习。

其次,在引导式教育中,节律性口令和音乐、游戏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脑瘫儿童的口腔运动能力相对于其他运动功能障碍者来说要更差些。当我们在给脑瘫儿童进行口肌训练时,采用引导式教育,把口肌训练的要点变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引导脑瘫儿童跟着韵律进行配合,要比常规康复的配合度和效果要好得多。

在认知训练时,也可以通过儿歌和游戏等方式调动脑瘫儿童的积极性,进行达到提高认知理解的目的。


引导式教育在小组课方面的作用

PART 04


在引导式教育系统里,儿童每天学习、训练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群体活动,为他们提供了相互观察,交流,模仿的机会,提供了学习社交技巧的自然环境。

图片

同时在小组内某个孩子的成功可以激励其他孩子获得同样的成功,能够更大程度地调动儿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孩子逐渐产生集体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促进孩子独立自主和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引导式教育采用节律性意向诱导孩子明白需要做什么,将要做什么,接下来怎么做。在其中认识身体、动作、空间概念,帮助孩子学习和掌握生活技巧。

在小组学习中,课程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让孩子不断学习,且不断的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整体能力同步发展,在不同环境中得到泛化运用,逐步养成正常的生活规律,建立起自我负责的态度。在全天的课堂与生活常规中分工协作,全面照顾引导各小组儿童的学习与成长,指导和陪伴家长参与儿童的训练,让家长更好的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与进步,让家长逐步了解孩子的问题和需要,帮助并陪伴孩子在长期生活中不断学习和锻炼。

在引导式教育中,引导员通过游戏和节律性口令,引导脑瘫患儿主动进行训练,极大地提高了康复效果;同时,这种将运动、语言、理解、智力开发、社会交往和行为矫正等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全面的康复训练,使得脑瘫患儿得到了全面的康复和发展。


总结讨论

PART 05


近 30 年,医学进步使新生儿存活率显著提升,但脑瘫发病率因出生高危因素持续上升。中国儿童 CP 数据显示,多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主要面临缺氧性肢体畸形、肌张力异常及运动功能障碍。引导式教育以节律性意向激发主动参与意识,将康复目标转化为可操作生活技能,构建家庭 - 机构协同支持体系,助力患儿在长期干预中逐步实现姿势矫正、功能恢复及独立生活能力。因此,积极的手术治疗与长期的康复训练,能最大程度恢复肢体功能,实现生活自理、正常上学并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PART 06


[1]林庆.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8927:162-164

[2]卫生部医政司.中国康复医学诊疗规范:[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7-38

[3]黄苡苹.神经运动发育与引导式教育结合对脑性瘫痪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2,6:86

[4]孙薇,脑性瘫癌患了神经肌肉的病理研究[J1.中华」科杂志。2000,38:47-49

[5]魏国荣.脑性瘫痪儿童的康复治疗-神经生理学方法与引导式教育方法[J].现代康复,2000,4:1443-1450(收稿日期:2008-3-13)

[6]参考文献《儿童康复学》

[7]卜会亭,章志梁. 引导式教育训练辅助治疗脑瘫儿童言语障碍的康复效果评价心理医生2019年1月第25卷第3期.1007-8231(2019)03-0343-02

[8]钱英,李玲,李瑞花.脑瘫儿在引导式教育中口肌与认知训练方法及效果。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九届全国康复治疗学术年会论文集


【END】


供稿:顾连芒果医疗部

文字整理:卷卷

图片设计:凡心

欲知更多详情,关注我们

随时掌握芒果最新动态

图片
图片


分享